close
《皂像發霉與白粉後續探討》
前言:關於【皂的白粉(乾的)】、【皂好像發霉了(略溼的)】、【皂好像滲出油(溼的)】
本文:
「皂好像發霉了」和「(在前言文中所定義的)白粉(以下簡稱白粉)」都是潮解作用所造成,差別只在於被潮解的物質是什麼?
「脂肪酸鈉和甘油(成皂皂體)」被潮解的產物是「成皂皂體的結晶」再接觸空氣也只會再吸水然後像發霉。
「氫氧化鈉」被潮解後會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產物是「白粉」,潮解後會因為環境因素而在成為水溶液前有結晶的狀態。
因為缺水會造成的氫氧化鈉析出而未能與油脂反應,白粉物質是碳酸氫鈉(小蘇打)及碳酸鈉(蘇打),形成碳酸氫鈉或碳酸氫鈉視氫氧化鈉與水及二氧化碳的反應程度而定。
如果是打皂時表面的乾燥造成的氫氧化鈉殘留,基本上在經過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後,反而成為對身體較為穩定無害的碳酸氫鈉(小蘇打)或碳酸鈉(蘇打),但內部的局部缺水,就不是那麼容易解決了。
預防內部缺水(會殘留過多未反應的氫氧化鈉及油脂)首要之道就是確定製皂過程中要「攪拌均勻」,勿因造成局部缺水的狀態而未能皂化完全(相對的會有局部多水而快速皂化反應)。
「氫氧化鈉」和「成皂皂體」都會潮解」,有時獨立存在,有時是混雜存在的,所以除非非常閒暇且有精密的儀器供我做分析,不然我只要確定那些東西不是長霉了,就不再深入將皂的結晶裡的成分做區分研究了。
全站熱搜